首页 > 善粮知行人 > 正文

最美科技工作者 | 孙美玲:8项专利护航食品安全

作者:陈映琦编辑:陶思睿 万洋来源:武汉科技报 发布时间:2022-06-20点击次数:

“敏捷的科研思维,求实的科研作风才是科技工作者的基本能力。”作为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粮食与食品工程学院教研室主任,孙美玲20年来擅长与粮油对话,让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

  https://boot-img.xuexi.cn/image/1006/upload/202206/758bce2295eb46c69fb88c3a51fd01b0.png


  https://boot-img.xuexi.cn/image/1006/upload/202206/c53e5039dee540de834ff5704f66a46c.png


  https://boot-img.xuexi.cn/contribute_img/20220616173515/61748311570736417.jpg

改良油茶鲜果储存工艺

马尾辫、眼镜、白大褂。初见孙美玲,一股工科学者的气质扑面而来。

谈及改良油茶鲜果储存工艺的契机,孙美玲回忆,在2020年湖北省“院士专家企业行”中,对口服务的湖北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急需解决油茶鲜果储藏问题。“该公司油茶基地每年产油茶鲜果1到2万吨,不及时处理会沤坏变质,影响茶油出油率和品质。”

对此,孙美玲深入企业实地观察,沟通技术难题,一年的时间走访企业6次,在2020年底完成“新型油茶籽鲜果保鲜、储存工艺及设备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项目攻关。“采用不高于40度的热风烘干方式,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油茶鲜果的出油率。”孙教授详细告诉记者,鲜果入仓后需要通冷风保鲜后熟,“此时温度一般控制在40度左右”,后熟的鲜果经过55度热风干燥爆蒲,剥壳后用筛选机进行籽蒲分离,“二级分离三级烘干才能生产出优质的油茶籽”。

解决了油茶鲜果储藏和加工问题,该企业依托油茶产业化开发,带动周边100万亩高产油茶基地种植及6万余户农民家庭投入油茶相关产业、年户平均增收8000余元以上,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

马铃薯渣“生”出保鲜膜

作为粮食与食品工程学院的教授,食品安全一直是孙美玲教授关注的重点。“当今市场上,化学合成塑料制品以其来源丰富、产品美观、质轻、卫生、加工方便、价廉、性质稳定而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及保鲜领域,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大众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大量的化学包装材料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所以开发以天然生物材料制成的可食性包装材料是世界食品工业科技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也是未来食品包装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基于对主粮马铃薯及副产物马铃薯渣成分的研究经验,孙美玲教授和她的团队发现马铃薯渣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粗蛋白物质,氨基酸组分齐全,呈现典型的胶体性质,是制备可食性膜的一种新型、可取代塑料、无污染的、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来源。

“提取马铃薯渣中淀粉,加入一定量的成膜剂、增塑剂、脂肪类等物质,制备成一种淀粉类可食用性的膜。”孙美玲向记者举例:把卤肉丢进此材料,通过包裹、浸渍、涂布、喷洒等形式覆盖于卤肉表面形成一层保护性涂膜,通过调控水分、气体或溶质的迁移,可达到降低腐败微生物的接触、减少汁液流失和干耗、大大延长货架期。“目前已经有三家企业正在跟我讨论此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事情。”

为了加强薯渣生成的可食性膜的“拉伸力”,孙美玲带领学生们不断实验,尝试了各种方法。“仅为了能够用一层膜把食品进行全覆盖,通过不断调试海藻酸钠、氯化钙等添加量的比例,历经半年才摸索实践出膜抗拉强度达到3.2883MPa的最佳水平。”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粮食与食品工程学院大三学生王烨玮告诉记者,三年来,在孙教授指导下,大家一起以马铃薯渣为原材料,进行发酵生物饲料、保鲜膜和功能性食品的研究。

近五年,孙美玲主持并完成国家、厅(局)级项目24项;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8项,编著高校教材6套……

未来,她将继续在粮油领域深耕细作,激励更多的青年学生奋力奔跑,追寻属于自己的那道光。

© Copyright 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6608